咱今儿个聊聊三国里特让人揪心的事儿,诸葛亮六出祁山咋老缺粮呢?这事儿可太关键了,俗话说 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粮食对打仗那可是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你想啊,诸葛亮带着蜀汉军队北伐,目标是强大的曹魏。这仗打得那叫一个艰难,每次都因为粮食供应不上,不得不撤兵,实在太可惜了。为啥蜀汉军队在粮食问题上这么 “拉胯” 呢?咱得好好捋一捋。
先说这地理因素,那秦岭,简直就是横在蜀汉运粮路上的 “超级大魔王”。蜀魏边界东段,就靠着这海拔 2000 米以上、绵延 800 里的秦岭分界。蜀汉在岭南的汉中,曹魏在岭北的关中。蜀军要北伐,就得翻越这人烟稀少的秦岭。那时候可没现在的交通工具,运粮基本靠人力和畜力,难度可想而知。四条通道里,就祁山道能部分通漕运,其他的都得翻山越岭驮运,后勤保障太难了。
据史料记载,诸葛亮自己都说 “计一岁运,用蓬旅簟十万具”,就这一年的人力运输,得消耗十万运输器具,多吓人呐!第一次北伐时,魏延献策子午谷奇袭,他带着五千精兵,还得五千人运粮辅助,就这也只够维持十天。要是路上受阻,或者大军不能按时到达,那可就断炊了,粮食对北伐行动的制约,可见一斑。
展开剩余61%再看看两国国力对比,曹魏那是地大物博,拥有 87 郡 12 州,西域还有长史府和戊己校尉,国土面积将近 300 万,户口约有 66 万,人口 400 - 600 万左右,军队数量高达四五十万。蜀汉呢,仅有益州一地和部分云南地区,国土面积大约 100 万,户口约 28 万,人口约 94 万,军队数量不过 10 万。国力差距这么大,蜀汉在粮食储备和供应能力上,自然比不上曹魏。
虽说地理和国力摆在那儿,但诸葛亮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,他为了解决粮食问题,那可是绞尽脑汁。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,关闭通向魏国的关口,“休士养民”,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,增加粮食储备;另一方面发展煮盐、织锦等手工业,扩大财政来源。还实行 “减兵省将” 的士兵轮换制度,让士兵战时从征,休时农耕,保证农业生产。
他还建设了成都、汉中两大粮食供应基地,作为北伐的经济保障。北伐时,他也注重 “以战养战”,像建兴九年春,趁雍凉地区干旱北伐,击败魏军先锋后,就收割当地麦田,补充粮草。
为了改善运输条件,诸葛亮指导蒲元等工匠制造木牛流马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建兴九年北伐,用木牛运粮;建兴十二年北伐,用流马运粮。一般认为,木牛是载重量大、速度慢的运输设备,适合祁山一线平缓路段;流马载重量小但速度快,适合斜谷一线崎岖路段。木牛流马的出现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勤补给压力。以前北伐,常常不到一个月就因粮尽退军,建兴九年那次北伐,从二月持续到六月,长达四个月;建兴十二年那次,从二月一直到八月,要不是诸葛亮因病去世,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呢。
建兴十二年北伐,为了对付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,诸葛亮还 “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基”,让耕者和渭滨居民一起,百姓安居乐业,军队也没有扰民行为。这是想把汉中屯田基地转移到渭南,缩短补给线,和魏军长期对峙。
但就算诸葛亮想尽办法,粮食问题还是没能彻底解决。北伐战事中,关键时刻用人失误,像李严误军粮,直接影响战局。而且攻占陇右后,也没建立起牢固的政治、军事根据地,粮尽兵退,收地复失,陇右的有利因素没能充分利用。屯兵戍边措施不力,前线军需供给不济,还是常常因为粮尽而还。
你说这诸葛亮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,多不容易啊!有谋略,有智慧,一心为蜀汉北伐大业,却被粮食问题绊住了脚步。要是粮食供应充足,这北伐的结果,还真说不定呢!家人们,你们对这事儿咋看?觉得要是解决了粮食问题,蜀汉能北伐成功吗?评论区留言,咱一起唠唠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聚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