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村战斗发生在1942年6月8日,那时候冀中平原正遭日军大扫荡,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五万兵力扑向八路军根据地,冀中军区第八分区成了重点目标。分区部队当时只有六七百人,装备简陋,轻重机枪都不多,弹药也有限,正忙着找散失的三十团残部。6月7日,他们进驻肃宁县雪村一带,准备会合部队。日军情报网发达,汉奸通风报信,四千多日军带着坦克骑兵重炮,从四个方向围上来,拂晓就发动进攻。八路军阵地设在村北张庄,部队立刻投入抵抗,轻武器对上敌重火力,战斗从早打到晚。
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带队顶在前沿,他从早年起就参加革命,经验老到,这次判断敌情严重,提出分头突围转移主力。但政委王远音不同意,坚持要留下来护着伤员和村民,说部队得对群众负责。两人意见对不上,王远音用政委最后决定权压住,部队没及时撤,结果整个指挥层陷在包围圈里。日军坦克炮击阵地,骑兵两翼包抄,步兵冲锋,八路军用手榴弹和刺刀硬扛。常德善中弹二十多处,还在下命令转移部队,最后倒下。王远音腿部受伤,行动不便,眼看敌兵逼近,自杀殉国。三十团政委汪威、副团长肖治国、总支书记沈笑天、二十三团二营长邱福和、分区侦察股长杨克夫,全都牺牲。警卫连基本打光,三十团损失大半,整个分区指挥体系一下瘫了。
展开剩余75%这场仗打完,冀中八分区短时间里没了主心骨,兵力得重整,情报网断档,后勤补给也乱套。日军第二天继续清剿周边村庄,周家庄、胡家庄、张庄一线都挨炸,企图把残余力量掐灭。分区剩下不到三百人,在黄昏集结,编成三个大队,边打边撤,用地道战地雷战拖住敌军。不到一周,敌军四条主干道被炸,夜袭几次,敌兵损失几十。部队没散架,靠着冀中特色作战方式,原地重启,坚持交通破击,恢复情报系统,重组补给线。青纱帐季节一到,反击就猛起来,武装工作队袭击敌据点,地道里埋伏,地雷阵炸得日军头疼。
战报一层层上报到延安,毛泽东摊开牺牲名单,从司令员政委到团营干部,一个个名字看过去,全是骨干。看完后,他沉默一阵,下令取消政委决定权。这话不是随便说的,当时八路军用双重领导制,军事指挥员和政委平级,政委有最后决定权,能否决军事命令,本意防着部队变军阀。但雪村一仗暴露问题,政委政治判断压过军事形势,导致指挥混乱,全层干部牺牲。中央军委1942年9月1日发命令,作战时军事首长统一指挥,政委监督但不能否决,保留思想工作和方向把关。这调整用鲜血换来,军队体制升级,避免下次再出类似惨案。
五一大扫荡是日军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一部分,冈村宁次调集重兵,想一举拔掉冀中钉子。冀中军区从5月1日起就挨围,主力转移外线,八分区回中区找三十团,那团在饶阳损失重,正散在平原。雪村驻扎本是临时,敌军情报准,汉奸带路,四路合围。战斗中,八路军阵地层层失守,部队小股突围,主力干部留后掩护。常德善身先士卒,中弹不退,王远音强调群众工作,坚持不扔下伤员。结果日军坦克冲破防线,骑兵扫荡,步兵清村,指挥部全灭。村民夜里冒险埋尸,第二天日军挖坟,割头挂城头示众,肃宁河间两地晾几个月,尸骨不安宁。
分区恢复快,残部集结后马上行动,三个大队分散打游击,破坏敌交通,炸路设雷。敌军推进慢,损失累积,冀中根据地没丢,部队魂还在。中央调整后,军事指挥更顺,政委角色变,重点抓思想,不插手战术。雪村教训深,提醒部队制度得跟上战场实情,不能让英雄白牺牲。冈村宁次扫荡虽猛,八路军靠群众支持,地道网扩展,地雷战升级,敌军补给线常断。分区重组情报,侦察股重建,补给靠村民运粮,武装队夜袭敌营,逐步扭转局面。
双重领导制早从红军时候就有,1930年条例草案给政委停命令权,防军事独大。抗日战中延续,雪村仗打出漏洞,政委决定权用错地方。毛泽东看报告,觉得不能再这样,9月1日命令明确战时优先军事首长。调整后,军队效率高,政委监督军纪思想,指挥统一。冀中八分区虽损失重,很快补上干部,恢复作战,继续反扫荡。日军清剿没成,冀中魂没灭,部队从小股游击扩大,青纱帐里伏击敌军。汉奸作用大,日军靠他们指路,八路军反过来清奸,情报战激烈。
雪村战斗是冀中扫荡高潮,日军想斩首指挥,冈村宁次亲自调兵。八分区找三十团,驻雪村等会合,敌军突袭,四面包围。部队抵抗顽强,轻武器扛重炮,手榴弹炸坦克,刺刀拼骑兵。干部牺牲多,常德善中二十多弹,王远音自杀,汪威肖治国等全倒。警卫连青少年多,全灭。战后分区乱一阵,残部重编,地道地雷重开张。敌军炸路损失重,夜袭割喉。中央反思指挥制,取消政委否决权,军事首长掌战术。调整及时,军队适应战局,避免更多损失。
冈村宁次扫荡残酷,冀中民众死超五万,部队伤亡重。八分区指挥灭,影响大,延安震动。毛泽东下令改制,9月命令发,政委角色调。分区恢复,三个大队打交通战,情报补给跟上。武装队袭据点,地道扩展。雪村教训成军队重塑起点,制度升级用血换。日军虽装备优,八路军靠机动群众,逐步耗敌。汉奸助敌清村,八路军反奸行动多。分区没崩,继续作战,冀中根据地稳住。
发布于:吉林省聚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